周末,突发大事件!

2023-08-13 09:28:56     来源 : 金融界

在刚刚过去的周五,A股市场大跌,投资者也经历了一波情绪冲击,原本指望周末好好调整下以迎接新行情的到来。但昨日盘后至今,市场又发生了不少影响股市的大事,有偏悲观的,也有积极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01

7月金融数据出炉

首先,最引人关注的当然是7月金融数据。8月11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459亿元,同比少增3498亿元;新增社融5282亿,同比少增2703亿;受居民存款减少影响,7月M2同比下行0.6个百分点至10.7%。

7月居民新增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分别减少1335亿元和672亿元,同比分别减少1066亿元和2158亿元,与6月居民信贷高增形成鲜明对比。同时,7月人民币存款减少1.12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8093亿元。

综合市场消息来看,虽然机构对于具体数据的解读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普遍认同7月金融数据不及预期的观点。

其中,东方金诚指出,7月新增贷款表现明显不及预期,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6月信贷冲量高增,对7月信贷需求有一定透支效应,这种透支效应会显著加大月度之间的新增贷款规模波动,在2022年4月、7月和10月曾多次出现;二是尽管7月稳增长政策预期积累,但增量政策落地有限,经济修复力度仍然偏弱,尤其是房地产市场进一步下行,企业和居民等实体部门信贷需求并不强;三是6月降息落地、LPR报价下调,可能在贷款主体中形成了比较强的利率下行预期,这可能导致部分企业或者居民推迟融资需求释放,以等待更低的融资成本。

申万宏源也认为,信贷低于预期,源于居民动用前期贷款和存款进行置换,企业中长贷被6月虹吸后结束连续11个月同比多增。6月的信贷和居民购房出现背离,有可能是居民在通过经营贷进行贷款置换,而上半年居民信贷投放主要集中在经营贷这一事实也佐证这一判断。7月信贷居民部门则开始集中性的利用前期借贷资金和自身存款进行贷款偿还。

尽管7月社融增速有所放缓,但对于后市机构并不悲观。中金公司研报指出,向前看,社融增速有望回升。首套房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有望下调,房地产贷款杠杆窗口有望重启;三季度政府债券发行也有望加速,支撑基建类贷款投放。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则认为,后续稳财政和宽货币组合将协同推进,降准等总量政策有望加快落地,政府债发行和使用提速,扩投资、促消费,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房地产政策加快调整优化,高能级城市的购房政策放松、结构性优化,以及保障房建设和城中村改造也有望加速落地生效;活跃资本市场、推进一揽子化债方案制定实施,均有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

02

中融信托产品出现逾期

多家上市公司官宣踩雷中融信托,金额合计近亿元。

8月11日晚间,金博股份公告,2022年8月10日至12日,公司通过恒天财富投资购买中融信托旗下的隆晟1号和泽睿1号信托产品,购买金额各3000万元。截至公告披露日,该信托产品本金及投资收益尚未收回,存在本息不能全部兑付或者仅部分兑付的风险。如本息无法兑付将对公司2023年度利润产生影响。

同一天,南都物业也公告称,2023年2月9日公司使用闲置自有资金3000万元购买了中融信托旗下中融-汇聚金1号货币基金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产品期限自2023年2月9日至2023年8月8日。截至公告披露日,公司尚未收到汇聚金1号本金及投资收益。

此前8月4日,咸亨国际公告称,其购买的中融信托旗下的中融-丰盈176号信托延期兑付,尚未收回本金257.06万元。

据了解,中融信托是老牌信托机构,早在1987年就已成立,前身是哈尔滨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植集团持股32.99%位列二股东,中融信托也被认为是其旗下最重要的持牌金融机构之一。

除“中植系”风波外,据上证报报道,市场有传闻称“有投资者买的五矿信托、光大信托、中航信托等信托产品也通知停兑”。对此,三大信托公司在8月11日晚间进行了紧急辟谣。

光大信托表示:公司管理的信托产品运营正常,均按照信托合同约定进行管理和信托利益分配,对于不实言论和传言公司将依法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五矿信托回应称,近日,公司监测到“五矿信托产品停兑”的相关不实言论,公司对此高度重视,已就不实言论采取法律手段,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以维护公司合法权益。

中航信托也表示:针对近日互联网造谣者发布的有关公司的不实信息,公司高度重视,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公司合法权益。中航信托运行一切正常。

其实近年来信托产品暴雷的事并不罕见,本次之所以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或与上述三家信托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较大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光大信托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9504.66亿元,五矿信托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7455.48亿元,中航信托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6300.12亿元。

03

大宗交易拟纳入互联互通机制

再来看看积极的。昨日,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宣布就推动大宗交易(非自动对盘交易)纳入互联互通达成共识,即境外投资者通过沪股通、深股通参与上交所、深交所的大宗交易,境内投资者通过港股通参与港交所的非自动对盘交易。通过沪股通和深股通进行的大宗交易以及通过港股通进行的非自动对盘交易将同步开通。

中国证监会表示,此举将进一步深化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丰富交易方式,提升交易便利度,促进两地资本市场共同发展。下一步,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将指导两地交易所及结算机构做好大宗交易(非自动对盘交易)涉及的业务、技术和监管安排的研究,充分征求市场意见,制定实施方案。实施细节和正式推出日期将由两地交易所另行公布。

大宗交易(非自动对盘交易)开通后,将进一步丰富互联互通交易方式,提高两地投资者特别是专业机构的交易便利度,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市场流动性,提升市场活跃度,增强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以来,互联互通机制不断扩容、持续完善。去年7月,ETF纳入互联互通交易,交易品种进一步丰富,为境内外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便利和机会。今年7月ETF互联互通迎来一周年,基金列表再度扩容。本次ETF共计新增34只,且于7月17日正式生效。当前ETF互联互通名单已扩充至124只,其中71只基金来自上交所,53只来自深交所。

Wind统计数据则显示,自2014年互联互通机制正式开通以来,两地市场互通程度不断加深。截至目前,开通以来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累计已达19324.73亿元人民币,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则达到了27318.39亿港元。

其中,北向开通大宗交易有利于吸引境外投资者通过沪深港通投资境内市场,激发A股市场活力。根据港交所去年底进行的市场沟通,北向投资者对大宗交易的需求强烈,并指出将大宗交易纳入北向交易是其当前针对沪深港通的主要诉求之一。

对此,香港交易所联席营运总监及股本证券主管姚嘉仁表示,“开通大宗交易是我们互联互通业务的最新重大优化措施。它们能为互联互通下的大额交易提供交易价格和执行的确定性,提升交易效率。这一优化将进一步促进互联互通的发展,为两地投资者提供更多交易选择和流动性。”

本文源自:证券之星

标签:

推荐文章

X 关闭

最新资讯

X 关闭